海關總署近日連續發布多個查獲走私電子洋垃圾的案件,其中液晶顯示模組成為重災區,缺貨下翻新售假正成為供應鏈大敵。6月17日,海關總署發布消息,南昌青山湖海關查獲一批重達75噸的液晶顯示模組,經現場查看,發現該企業進口的顯示屏存在明顯臟污、破舊、壓痕等情況,部分屏幕已碎,線路已剪斷,并貼上"碎屏""廢棄"等字樣,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
稽查關員連夜對貨物進行取樣送檢,經鑒定,該批進口的液晶顯示屏為舊液晶顯示模組,屬于國家禁止進口的"洋垃圾"。無獨有偶,近日海關首次查獲一起通過港珠澳大橋走私“電子洋垃圾”的案件。據海關消息,港珠澳大橋珠海拱北海關在大橋口岸進境客車通道對一輛粵澳兩地牌客車實施查驗時,發現該車藏匿廢舊內存條18條、電路板48塊及電子元器件24.75千克。經專業機構鑒定,確認該批貨物為禁止進口的“洋垃圾”,這是港珠澳大橋海關查獲的首宗跨境客車司機走私“洋垃圾”進境案件。
芯片大師曾報道芯片、面板等成本暴增,家電廠商罕見發漲價函,自2020年以來,由于液晶面板、驅動IC等組件持續缺貨,成本高企導致以電視、智能家居在內的電子產品漲價明顯。本次查獲的大批液晶顯示模組極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拆解IC及零部件,并通過分離、翻新重新流入市場,這樣的例子在IC行業可謂“屢見不鮮”,賺取非法利益的同時對產品質量造成重大影響。
近期,供應鏈人的朋友圈就盛傳這樣一起某儀表大廠供應商采購到假貨MOS導致出口到美國的貨召回的事件。造假者采用另一款型號、參數接近的MOS,打磨表面并重新絲印后充當新品賣給了供應商,最終被發現內阻偏大這才“東窗事發”,導致大廠已出口的2000多臺儀表被召回、4000多臺線上產品返工,該型號的供應商可能面臨巨額索賠。據EDN報道,電子行業因假冒元器件而導致的損失每年估計超過50億美元,IC大范圍缺漲的趨勢已經持續超過半年,特定型號甚至炒一波貨就能實現財務自由,而終端大廠不得不到貿易市場拿貨。從走私“洋垃圾”、翻新造假到一部分鋌而走險的供應商,誰又能抵制這種“開張吃三年”的誘惑呢?! |